您的位置:
> 党建专题 > 修身行动 > 详情
聚焦城市文化 "海纳百川 文化之申"系列讲座收官
2018-10-25 来源:上海体育

  9月27日下午,"海纳百川 文化之申——上海城市符号与城市精神"系列讲座第六讲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科学会堂开讲,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和近300位大学生和市民听众分享了主题为"上海历史文脉与上海城市文化"的精彩讲座,从上海考古挖掘和文物研究的独特视角,呈现了上海6000年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


  上海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1986年国务院就命名上海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这个称号名副其实,从考古挖掘上看,6000年以前的马家浜文化,5000年前的广富林,距今4000年的崧泽文化和3700年前的马桥文化,都呈现了上海深厚的古文明底蕴。上博的大量藏品都体现了上海的先民们的智慧,这也是我们城市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起源。


  陈燮君先生特别介绍了位于志丹路延长西路路口的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志丹苑水闸遗址有几个有趣的文化现象。第一:苏州河自己会走路。经过700年的演变,苏州河如今已自行改道到至1千米开外的地方。第二:负责志丹苑水利工程的是元代水利专家任仁发。任仁发不仅善工程,其绘画功力也是一绝。2002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和2012年上海博物馆纪念60周年的第二次中国书画国宝展上,都有任仁发的作品。多才多艺的任仁发曾领衔过十大水利工程,但至今除了志丹苑其余九项均无详实的研究结果。志丹苑是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妙和工匠精神的绝佳体现,除了让人惊叹的由万根木柱组成的地基方阵外,还发现了极其珍贵的八思巴文。石板上的铁锭弧线也为水闸的断代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


  陈燮君说,到了近现代,海纳百川的移民文化和波澜壮阔的民族工业让上海的文化元素更加多元立体,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交织融合,成为上海的城市基因。


  一座好的博物馆要在城市文化中发挥引领作用


  陈燮君先生是业界的权威,对于海派文化的研究与分享令在场的观众意犹未尽。在互动环节中,一位读者关于博物馆文创产品以及产品如何在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平衡的提问引起了陈燮君先生的兴趣。陈燮君先生表示,国内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在起步阶段确实借鉴了美国、欧洲等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时至今日,中国的博物馆在视野上,在立足点上是不输给世界上任何一家博物馆的。至于文创产品的严肃性和娱乐性,陈燮君先生认为得"两条腿走路"。内容形式需要严肃,但表现形式可以轻松活泼些。


  一座城市的博物馆还应该有引领城市文化创意的自信,通过自身的产品、展览、研讨,让这座城市在文化创意产品上活跃起来。如此,博物馆便又多了一个城市文化前瞻性、引领性的功能。这是近年来,集中展示上海历史文脉、体现上海城市文化的上海博物馆的努力方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还有距离还需要继续努力。"这位和蔼可亲的老馆长谦虚地表示。


  "海纳百川 文化之申——上海城市符号与城市精神"2018年市民修身系列讲座由市文明办和普陀区文明委联合主办。本场讲座是今年该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也是华师大"杏坛高议"专场。主讲人陈燮君先生曾任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上海市中国书法院副院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授予"世界名人"证书和"20世纪2000名杰出科学家"证书。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演绎顾问、总策划师。


  今后,市及各区文明办将继续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讲好城市文化故事,打造更有魅力、更有活力、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


来源:东方网